首页 >> 性福人生 >> 性爱宝典 >> 正文

性文化之旅:西递村婚姻对话

来源:网络 时间:2008-8-13 11:55:00 点击:-

我们是在清晨到达西递的,晨曦初上,炊烟袅袅,更显得这里古朴、静谧、清幽。事先联系好的村政府的一位申先生早就在村口等我们了,我们一起缓步行走在西递村的街道上,这里的道路大都用长条青石块铺成,十分坚固,我看再过一二百年也不会坏。千百年来,这些青石印上了多少代人的足迹呀,人来了,人走了,人生下来了,人又死去了,可是这些青石的道路却长期存在,阅尽春秋。  这里的商店很少,只看到过一两家杂货店,可见这里的商品经济不发达。不过据申先生介绍,政府也不允许这里多开商店,店一多,一喧嚣,就把这里的古朴氛围破坏了,我感到这倒是有远见的。街道的两边都是民居,大都是白墙黑瓦,小小的木门,从半开半掩的门缝看去,里面都是个小院子或小天井,很多白墙都已经剥落了,墙根下面露出一些黑砖,密密地长着青苔,处处显露出一种历尽风霜侵蚀的痕迹,有多少代人生于斯,长于斯,老死于斯啊!这些房屋,在几百年前新盖,也肯定是风光一时,而现在旧了,老了,那墙上的裂缝、墙角的青苔,都是这些房屋老年的皱纹吧!

  申先生告诉我们,这个村的年轻人大都不住在这里了,很多年轻人到城市、到外地工作,另外买了或租了房子,过上较为现代化的生活了,现在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居住,因为故土难离,他们也习惯了。我想,他们这一代人之后,又该是什么样子呢?

  这里有一条清溪,曲曲弯弯地穿村而过,这里的居民洗衣服、刷马桶,大都用这里的溪水,但是溪水仍旧很清。申先生说,这是活水,水源在几百里外呢!他说,这个村的风水很好,这条溪把全村分成几块,拼起来就像一头牛,牛头在这边,牛身在那边,还有这一块是牛尾。因为风水好,所以这个村在历史上也出了一些名人,可是我对他所说的风水这一套没有听懂,我悄悄地问刘教授:“你听懂了吗?”他也低低地回答:“我也没听懂。”

  我们走过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,墙高门大,颇有气势,里面已经没有人住,而作为专门的参观场所了。在还没有进去的时候,我们站在大门口,听申先生介绍说:“这个大门,门框上面的这个横楹就叫‘门当’,门两边的两块石雕就叫‘户对’。加在一起就是‘门当户对’。”

  “哦,‘门当户对’就是这么来的。”我问,“请问,是先有这些东西,才有‘门当户对’这个词呢?还是先有这个词,才把这些东西叫作‘门当’,叫做‘户对’?”

  这一问,把申先生问住了,他愣了一下,没有回答。这时刘教授说话了,似乎有些在为那位申先生解围。

  他说:“不论怎么说,‘门当户对’是古代婚姻的一条重要原则。儿女联姻,往往是做官的找做官的,老百姓找老百姓,皇亲国戚找皇亲国戚,一点也马虎不得,这就是所谓‘鱼找鱼,虾找虾,乌龟找个大王八’。”

  “这的确是不合理的,扼杀人性的。由于要门当户对,扼杀了多少男女的爱情。但是,为什么一定要这么严格地搞门当户对呢?”我问。

  “这主要有两个原因,”刘教授说,“第一是要保持原来的地位,如果高层次的人家和低层次的人家联姻,高层次人家的身份地位就降低了。第二个原因是,在古代,高层次的人家,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,往往把儿女联姻作为联结政治同盟的手段,例如这个国家的王子和那个国家的公主结婚,这两个国家就结成同盟了。可以想一下,如果王子娶了灰姑娘,这个政治联姻的作用没有啦!”

  他说到这里,停顿了一下,又对我说:“你说,在现代社会,还要不要讲一点门当户对?”“新社会还要讲门当户对?这不对啦!”

  他笑笑说:“我看,不要把门当户对绝对化,它不能成为一条婚姻的鸿沟,但是男女双方在恋爱、结婚的时候,适当考虑一下双方家庭环境的相同或相似是很重要。人从小在家庭里长大,家庭环境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影响实在太大了。如果家庭环境相差得太悬殊,那么一般说来,文化素质也会有很大不同,从长远看很难合到一起,当然这不是绝对的。在‘文化大革命’中不少干部子女、教授的子女下放乡村,后来和农民结了婚,可是最后还是合不来,离了婚,这种‘革命婚姻’就很说明问题。”

  “对。在我过去的医学院里,同样都是医生但是家在农村的和知识分子家庭的,也有很大不同,我也认为反对门当户对不能绝对化。”我说。

  我们走进了一所大房子,这房屋气派轩昂,显然过去是个大户人家,现在只供展览用。这里有一个厅堂,红木桌椅、书案,很讲究,但是光线较暗。申先生叫我们看,厅堂里面还有一层楼,楼上有栏杆,栏杆上有一个洞,他问:“你们知道这个洞是干什么用的吗?”

  我们都说不知道。他说,由于古代的婚姻不自由,都是媒妁婚,即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夫妻在举行婚礼前都没有见过面。所以当女婿上门,在这个厅堂中拜见丈人、丈母娘时,小姐就在二楼偷偷地挖一个洞来观看。

  哦,原来如此,这个栏杆上的一个小小的洞,却是非自主婚姻的一个证明。

  我对刘教授说:“我们的性文化博物馆不是也有这种东西吗?女婿拜见岳父母,女儿在楼上偷看。”

  “是的,有一个瓷花瓶,还有一对瓷缸,都有这个内容,这说明了这种现象在古代是相当普通的。”

  我们走了出去,在一个路口,看到一个高台,台上挂了一个匾:“桃花源里人家”,我问:“这是干什么用的?”

  申先生说:“这是抛球的楼,古代有的富家小姐招婿,有时就在这门楼上抛球,抛到谁就是谁了。”

  我说:“婚姻大事有这么碰运气的吗?如果这个球抛中了一个瞎眼老头,或是抛中了一个有妇之夫,怎么办?”

  刘教授也说:“古代婚姻一方面讲究门第,要门当户对,另一方面要抛球,瞎猫碰死耗子,真是矛盾,不过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。不过我想,抛球的事总是个别的、不多的,多危险呀!真是把命运做赌博了。”

  真想不到西递村里有关古代婚姻的内容有这么多,我们在西递村徘徊良久。古代的婚姻制度很多都是扼杀人性的,历史上的这一页过去了吗?现代人都崇尚自由恋爱,但是年轻人对这“自由”二字究竟了解多少呢?“自由”随心所欲,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吗?婚姻是一本教科书,它教我们怎样做人。可是,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本教科书的时候,已经晚了。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,有多少“婚后噬脐之悔”呢?以古为镜,西递村这方面的内容也许会给人们一些启示。

相关内容: